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近30年京津冀地区湖泊面积的变化
张恒, 陶胜利, 唐志尧,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2): 324-33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123
摘要868)   HTML    PDF(pc) (6680KB)(222)    收藏
利用遥感、气候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探究1987—2017年间京津冀地区湖泊面积的变化及其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地区湖泊面积过去30年间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每年减少约2%, 这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的结果。可分为3个阶段: 前10年(1987—1996年), 湖泊面积增加约4.8×102 km2 (约占76%), 由自然因素主导(R2=0.849, p=0.001); 1997—2009年的13年间, 湖泊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约 4.7×102 km2, 占43%), 主要由人为因素主导(R2=0.536, p=0.013); 最近8年(2010—2017年)中, 湖泊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加约2.3×102 km2, 占36%), 也主要由人为因素导致。虽然最近8年来该地区湖泊面积减少的趋势得到扭转, 但地表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严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落叶松林胸径-树高相关关系的探讨
刘春云, 方文静, 蔡琼, 马素辉, 姜星星, 吉成均,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6): 1081-108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127
摘要1248)   HTML14)    PDF(pc) (4553KB)(633)    收藏

基于幂函数H = aDb, 对我国广泛分布的8种落叶松属(Larix Mill.)乔木184个样方胸径(D)与树高(H)的相关生长关系进行分析, 并探讨林分密度、林分总胸高断面积、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相关生长系数(b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关生长系数在不同落叶松属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东北地区的兴安落叶松林(0.65±0.11)和黄花落叶松林(0.68±0.10)的相关生长系数显著高于西南地区的四川红杉林(0.51±0.17)和红杉林(0.54±0.15) (F=2.34, P=0.026)。林分密度和总胸高断面积不能解释b值的空间变异(P > 0.05), 但年均温与b值显著负相关(R2=0.09, P<0.001)。研究结果说明落叶松属的不同种之间胸径-树高关系不同, 且温度可能是导致不同落叶松林分胸径-树高关系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氮添加对4种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胡钧宇,朱剑霄,周璋,李鹏,崔?,唐志尧,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130)      PDF(pc) (546KB)(530)    收藏
为研究氮沉降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选取4种中国东部典型的森林类型(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及次生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调查林下植物多样性在氮添加处理1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 氮添加显著降低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林下物种丰富度, 且下降幅度随氮添加浓度的上升而增加(p < 0.05), 同时氮添加也降低温带针阔混交林高氮样方的物种丰富度, 但低浓度氮添加却增加林下物种丰富度(p < 0.05)。 另外,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高氮样方除外), 氮添加增加林下物种多样性, 但变化不显著。Shannon-Wiener指数也显示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表明, 1年的施氮处理对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 而不同处理水平在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
岳超,王少鹏,朱江玲,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935)      收藏
在简要评价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 对我国2050 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我国2050年碳排放量最佳可能范围为2.4 ~3.3 PgC/a; 人均碳排放量为 1.7 ~2. 3 tC。最佳可能上限预测的碳排放量峰值年为2035 年, 碳排放量峰值为4. 4 PgC/ a, 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为3. 0 tC。2006?2050 年我国累计碳排放总量的最佳可能范围为 102 ~156 PgC, 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为 71 ~109 tC。人均累计排放最佳预测上限低于美国同期累计人均排放, 与发达国家同期累计人均排放相差不大, 但在1850?2005 年, 我国累计人均排放分别是发达国家和美国的约1/10 和1/20。这些表明就人均累计排放而言, 我国与发达国家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35)      收藏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 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 东部 >中部 > 西部, 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 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 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 我 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 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因素, 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 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574)      收藏
利用全球及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人均碳排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 GDP历史数据, 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 必然伴随大量碳排放, 因此减排势必会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初步分析表明, 工业化程度达到峰值时对应的人均累计碳排放量因国家不同而异, 但这一转折阈值至少为 40 tC。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时期, 未来发展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 因此在气候谈判中应努力争取自身排放权以及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1850?2008 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978)      收藏
人类活动排放CO2包括3个重要时期, 即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 1950 年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期至今, 以及以1990 年签署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标志的人类关注碳排放时期至今。作者利用 1850?2008 年世界化石燃料CO2排放量和人口数据, 得到 3 个时期全球主要国家及我国的累计碳排放量与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过去近160 年全球历史累计碳排放量为345 PgC( 1 PgC = 10 亿 tC); 发达国家历史累计排放量与人均累计排放量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1850?2008 年, 前者是后者的2.9倍( 250 和 87 PgC) 和 11. 2 倍( 257 和 23 tC); 1950?2008 年, 分别是2.3倍( 193 和 85 PgC) 和 7.7 倍( 169 和 22 tC) ; 1990?2008 年, 分别为 1.9倍( 75 和54 PgC) 和 5.3 倍( 58 和 11 tC)。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排放量的差距有缩小趋势, 但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一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是大气 CO2浓度升高的主要贡献者。对 1850 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分析表明, 3 个时期历史累计排放量和人均累计排放量分别为31 PgC与 29 tC,31 PgC 与 28 tC,21 PgC 与 16 tC。1980?2008 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呈快速增加趋势, 平均年增量分别为0.05 PgC 和 0.04 tC。这表明, 我国正在失去历史碳排放量较低的优势, 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韩文轩,吴漪,汤璐瑛,陈雅涵,李利平,贺金生,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49)      收藏
通过测量北京及周边地区358种植物的叶碳、氮和磷(C,N,P)含量, 系统分析了该区域不同生长型植物的叶C,N,P的计量规律。结果显示, 本区植物叶C,N,P的几何均值分别是45.1%,2.61% 和0.20%(干重), 且叶片中C,N,P 含量分别是叶柄中相应元素含量的1.1,2.4 和1.8 倍, 反映了与器官功能相适应的元素计量分配关系。草本相比于木本植物具有高叶N(P) 低C 的特点, 而针叶树的叶N(C) 显著低于(高于)阔叶树, 但二者P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叶的C,N,P彼此显著相关, 其中C 和N(或P)负相关,N 和P正相关; 叶C∶N, C∶P 和N∶P 的几何均值是17.3, 242 和13.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规律---3/2还是-4/3?
韩文轩,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572)      收藏
由密度导致的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现象,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植物自然稀疏规律(种群密度和个体平均质量的幂律关系)的机理,却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理论解释,分别对应着-3/2和-4/3幂律。作者重点介绍这两类自然稀疏幂律的代表性理论模型: Yoda的-3/2自疏法则和基于WBE模型的-4/3自疏规律,以及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由于研究方法等原因,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否定一条自疏上限线的存在,也不能令人信服地推翻-3/2而确立-4/3幂值的自疏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青藏高原植被活动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周睿,杨元合,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55)      收藏
为揭示气候变异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根据2000-2004年间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和研究区内43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5年来青藏高原植被活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植被的EVI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降水是导致植被覆盖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2000?2004年青藏高原植被活动的年际变化总体上不显著,局部出现较大变异;EVI的变异系数(CV)与年降水的变异系数显著正相关,说明降水波动是引起植被活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EVI 的CV与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年降水量越大的地区植被活动的年际变化越小,即植被的稳定性越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根冠比及其影响因素
马文红,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42)      收藏
温带草地大部分生物量分布在地下,地下生物量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利 用根冠比(R : S)和地上生物量来估算地下生物量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目前缺乏根 冠比的数据。本研究利用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了R : S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1)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35.3, 775.2g·m-2,不同草原类型生物量差异显著,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56.6、133.4和196.7 g·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01.0、688.9和1385.2g·m-2。(2) 研究区3种草原类型的R : S差异较小,荒漠草原、典型草原 和草甸草原R : S中值分别为6.7、5.3和5.2,总体上,内蒙古温带草地的R : S为6.3。(3) R : S与年均温、年降水和土壤含水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
安尼瓦尔·买买提,杨元合,郭兆迪,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107)      收藏
2004年对新疆地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据此估算了新疆6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总量,并探讨了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类型中,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最小 (34.9 g C·m-2),草甸草原最大 (87.3 g C·m-2),而典型草原 (53.2 g C·m-2)和高寒草原 (47.7 g C·m-2)介于两者之间;草甸类型中,山地草甸 (117.4 g C·m-2)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高寒草甸 (58.1 g C·m-2)。6种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总量为14.65 Tg C,约占全国的10%。地上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两者占总量的41.7%;其次是典型草原、山地草甸和荒漠草原,分别占19.0%、18.3%和14.6%;草甸草原因分布面积小而使得其地上生物量最小,仅占总量的6.4%。草原和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控制因子存在差异:草原地上生物量主要受降水控制,而草甸地上生物量则与温度相关。除受气候影响外,草原地上生物量还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正相关,而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均不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云南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和Rapoport法则的验证
冯建孟,王襄平,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47)      收藏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为对象,利用当地植物志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究了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对Rapoport法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均呈线性下降趋势,而物种分布幅度呈明显增大趋势,与Rapoport法则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物种密度随着物种分布幅度的增大而下降;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物种密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物种分布幅度呈减小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相关生长关系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尺度转换
韩文轩,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85)      收藏
生态学研究常常涉及不同的尺度, 而不同尺度之间生态属性的转换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近年备受理论生态学界,尤其是植物生态学界重视的问题之一。相关生长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使一些生态属性的尺度转换成为可能。相关生长关系反映出生物身体大小 对其身体结构、生理过程等属性的影响;而种群和群落甚至更大尺度上的许多生态特征都可以从有限的个体特征中表现出来。因此,人们有可能应用这些定量的相关生长关系,解决生态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无法直接测量或表征的不同尺度的问题。本文就相关生长理论模型进 展及其在植物生态学中一些应用做一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RAPD标记的我国水青冈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吉成均, 沈海花, 方精云, 谢长富, 樊拥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40)      收藏
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我国水青冈属(Fagus L.)6种植物,即巴山水青冈(F.pashanicaF.longi petiolata)、米心水青冈(F.engleriana)、亮叶水青冈(F.lucida)、台湾水青冈(F.hayatae)和浙江水青冈(F.hayatae var.zhejiangensis)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选用8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其中56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片段大小在250~3050bp之间。 采用UPGMA法对求出的遗传片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水青冈、巴山水青冈和浙江水青冈的遗传距离较近,表明它们可归并为一种。这与我国水青冈属的生态解剖学研究结果完全一致。根据结果将我国水青冈植物归并分为4种:长柄水青冈、米心水青冈、亮叶水青冈、台湾水青冈(包括巴山水青冈和浙江水青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41)      收藏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利用植被、气候和土壤等地面空间数据,应用CASA模型估算了1982—1999(除1994)年间我国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0.024PgC·a-1,其均值为1.8PgC,其中高寒植被、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增加速度最快;降水是限制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浙江省水青冈属植物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方精云, 费松林, 赵坤, 樊拥军, 庄东红, 吴鸣翔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927)      收藏
布于浙江省的5类水青冈,即长柄水青冈(F.longipetiolata Seem.)、亮叶水青冈(F.lucida Rehd. et Wils.)、巴山水青冈(F.bashanensis Yang)、天台水青冈(F.tientaiensis Liou)和浙江水青冈(F.hayatae var. zhejiangensis Liu et Wu)进行了木材和叶片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各解剖特征的种间和种内差异较为显著,叶表面结构特征和叶解剖特征的种间变化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利用它们的解剖特征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天台水青冈与长柄水青冈同属一类,浙江水青冈与巴山水青冈同属一类。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分析现有文献,初步得出如下结论:浙江省分布有4种水青冈,即亮叶水青冈、长柄水青冈、米心水青冈(F.engleriana Seem.)和巴山水青冈。但巴山水青冈与台湾水青冈的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